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中国文化遗产介绍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列入原因
1、送王船承载着相关社区有关自然和宇宙知识,如观察气象、潮汐、等海洋知识。
2、融合体现了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当代传承。
列入时间:2020年12月17日
发展历程
送王船于15-17世纪在中国闽南地区形成,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目前,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的沿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华人聚居区,相关实践也见于中国台湾南部的沿海社区。此外,迁徙到中国沿海其他地区的闽南人后裔,也会在送王船仪式活动期间回到故乡参与当地的相关实践。中国福建厦门市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为集中传承区域。
送王船联合申报,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城市厦门,与沿线重点城市马六甲文化间的对话。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见证,是以非遗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实践。
第十五届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投票决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中国的意义
列入名录后,中马两国将成立“双边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合保护共同协作机制,支持“中马送王船协同保护工作组”实施《送王船联合保护行动计划(2021-2026年)》,向委员会提交定期报告,履行进一步保护该遗产项目的承诺。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马关于联合保努力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签署,全方位开展国际间非遗领域的合作,让文化遗产成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
王船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内核弘扬正气,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社区成员行为方式的作用。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石奕龙认为,送王船延续几百年,唤起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当下,尤其是在移民社区,送王船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追求和谐的理念,为建设团结友爱、社会安定、生态文明的包容性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