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过的是传统“七夕”节,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说樟湖镇村民们过的是传统的“蛇节”。
樟湖蛇节
一大早,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蛇王庙”请出巡游,他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村民们每人都拿着一只蛇,相随在踩街队伍中间,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不少外地游客一大清早就携家带口赶到樟湖镇,与村民们共同庆祝这一年一度的盛事。
樟湖镇是闽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镇,当地乡亲以蛇作为崇拜的图腾,他们奉蛇为神,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为其让路。每年初七前夕,村民们将捕到的蛇存放在蛇王庙里养着,到初七这一天进行巡游活动。
据了解,樟湖蛇文化节,起源于当地蛇王庙的迎神赛会,是古代闽越文化的传统习俗。2005年樟湖崇蛇民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北民俗文化的代表—樟湖蛇文化。樟湖蛇文化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樟湖仍保留着比较原始古朴的蛇王庙,较为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活动,建有蛇博物馆,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特别受到日本、台湾、北京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蛇节分蛇文化渊源、蛇王的象征体、敬蛇仪式、放蛇回归四个部分,形成独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体系。樟湖蛇王庙。位于樟湖镇东边码头处,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为重檐悬山式。该庙与其他庙宇不同之处在于,其檐角处的仰头雕成蛇头,形态逼真。蛇王庙又称“连公庙”、“福庆堂 ”。当地人都不怕蛇?小孩也跟蛇玩得很亲昵?被蛇缠绕是一种吉祥。
来到南平延平区樟湖镇这座千年古镇,你仿佛就到了金庸笔下的欧阳锋的白陀山。这里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间文化活动———祭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镇上举行盛大迎神赛蛇活动。
凌晨4时30分,镇上东南西北四向都响起礼炮,迎神赛蛇就开始了。6点半,蛇王庙里里外外聚满了人。当地驯蛇能力高超、有威望的长者被称为“蛇王”,仪式由他主持。简单仪式后,蛇王向村民分发蛇。只见4名年轻小伙子上前,一人领走一条3米多长50多斤的大蟒蛇,小朋友们则兴奋地冲上去抢个头小的蛇。最大的一条蟒蛇,被封为“蛇圣”,重量超过60斤,人很难控制,得放在笼中由四人推着出行。
76岁高龄的老蛇王陈学宋说,当地人非常尊敬蛇,镇里每个人基本都会“玩”蛇,小孩从小对蛇就有亲近感。驯蛇要讲究技术,抓蛇时,手劲不能大,轻轻捏住,再备上一条湿毛巾,隔上几分钟,给它擦擦,降降温,“你把它们侍候舒服了,它们也就服服帖帖了。”
游街开始了,有人抬神像,有人鸣锣开道,有人扛旌旗,小孩们则组成兵器阵和腰鼓队,老人则扮演成官兵、戴枷囚犯等。赛蛇队伍则人手一蛇,或握在手,或缠绕在肩,或盘绕在胸前、脖颈。行进过程中,小蛇还好处理,大蟒蛇由于非常重,走上一段路后得两人合扛才走得动。队伍路过之处,各家各户在门口设上香案,燃放鞭炮,同时在家门口摆上一盆清水,等赛蛇的人把蛇放入水中洗洗,让它清凉一会。
游街过程中,居民和游客纷纷走上前去,摸摸大蟒蛇,玩玩小蛇,与蛇来个亲密接触,合影留念。赛蛇仪式结束后,人们会把活蛇拿到闽江边放生,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好年景。由于蟒蛇是国家保护动物,大蟒蛇则不再放生,而是寄养在南平市区,来年再取回来参加仪式。
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地处延平、尤溪、古田、闽清等四区县结合部,是闽江中游最大的集镇。樟湖崇蛇节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不禁让人联想,崇蛇节与情人节之间有没有什么渊源?“崇蛇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樟湖镇文化站王商书站长说,福建古称“闽”,《说文解字》中有表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秦汉时期,闽中各地的先人信奉蛇神为祖先之神。在闽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樟湖镇完整而原始的崇蛇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樟湖人以蛇作为图腾,他们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让路。
樟湖蛇神
南平市樟湖镇聚居的人其先祖都是中原移民。千百年来他们都传承着古老闽越人崇蛇,保护蛇类的“闽越遗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廿三)闹元宵,迎游的是“竹蛇”,入夏“七月七夕”庙会迎赛的是活蛇。民间更有“无故杀蛇打龟有罪”,“人走人路,蛇行蛇道”等格言,戒杀蛇。他们崇蛇表现的就是“闽越遗风”,对蛇爱而敬之的敬爱色彩。这里是“蛇”的故乡,蛇被供奉为“神”,许多关于“蛇神”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
樟湖传说
相传,有一年樟湖坂发大水,灾后瘟疫病魔肆虐,数以百计的乡民被病魔夺去生命,民不聊生,实有“万户萧疏鬼唱歌”之情景。当地府尹连公深入灾区上门入户给染病百姓治病驱邪。并率乡民疏水浚河,兴利除弊,根治水患,并教乡民以各种行业技术,以强民身,救众苍生于苦海之中。病邪水魔被驱逐和治服,乡民又从连府尹学得一技之长,生产恢复了发展,乡民安居乐业。这里又回到先前繁华和热闹。连公一心为民积劳成疾,是年农历七月初七以身殉职于古田县詹岭。感于连公有恩于乡民,乡里民众便在江边筑起一座小庙,从“詹岭”连公得道地的庙堂取火分香,在庙里立神位供奉。至今每年仍然有七月庙会前到古田县詹岭取火分香的习俗。
据传,连公学法茅山其术精湛,专治水中妖魔鬼怪。庙内备有签诗供人抽签问卜之用。签诗有“如船下滩”、“孤舟遇风”、“前程通顺”、“过海得船”、“奚得蛇小变,成龙天外”等语。人们水上行舟放木,都要先到庙里烧香奉拜祈求“师父公”保佑平安。据说,水上遇险只要三呼“师父公作显”,便可化险为夷。连公寄托着水上、水边人家的愿望,以庙内题联为证:“镇万民无疆有求必应,保水陆平安不辞劳苦”。
据传,明代永历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夜,当朝赵天师收复白马精路过樟湖坂,连公现出蟒蛇原形,赵天师欲斩之,乡民齐呼“连公青龙善!善!”见状赵天师不以加害。古闽越族人崇拜蛇图腾本有遗风,连公再显原形乡民们更加崇拜“蛇神”,连公是蟒蛇精转世得道于古田詹岭,当地有“得道在古田詹岭,显灵在樟湖连公庙”之说流传至今。也就那时起,“蛇”就成了樟湖坂民众的“神”,闽越崇蛇遗风得以传承。
翌年夏天,闽江又发大水,大水漂来了成堆的木原材拢聚在庙前江边,乡民见如此之多木材拢聚庙前,尽称连公显灵了。将木头尽数抬上岸,筹划用这批木材大兴土木建规模大的“连公庙”。乡民们募集大笔捐款,在“连公庙”原址上建起了大庙,称曰“福庆堂”。庙内塑有三尊蛇王金身供奉朝拜。三位蛇王分别姓张、肖、连,是结拜兄弟(一说是亲兄弟)。连公是“主事蛇王”,又有“九天行雷法主连公师父”之号,因而人们都称连公为师父公,至今人们仍称“福庆堂”为“师父殿”。盖起了大庙,每年七月七夕连公得道之日,乡民抬出连公塑像巡游乡里,祈求合乡平安,丰衣足食。
人们世代赞颂着连公功绩,敬奉连公千年而不衷。有庙内题联为证:“数历经沧桑何问千秋功德,虽含辛茹苦只求万民同乐”“闽越遗风唯我湖峰(即樟湖坂)惠存,仙都龙窟冠此蛇王宝殿”。如今,樟湖坂人因建水口电站迁建新镇,“蛇王庙”原拆原建又重现在新镇南端湖边,现已修葺一新。千百年崇蛇文化积淀深厚,“崇蛇”已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这里已连续十五年举办“樟湖蛇文化节”,形成了独特的闽越遗风,“蛇神”传说和“崇蛇”民俗文化已名扬海内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