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 >>马仙信俗——生态柘荣的又一文化光环

马仙信俗——生态柘荣的又一文化光环2天
  • 2024年1
  • 厦门
  • 宁德

       柘荣剪纸、柘荣布袋戏、柘荣灯谜、柘荣民间评话……柘荣民间文化可谓异彩纷呈,在柘荣剪纸、柘荣布袋戏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08年3月,柘荣马仙信俗文化又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美丽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柘荣又多了一道神秘的文化光环。


  独特的马仙崇拜


  太姥山脉由福鼎绵延百里进入柘荣境内。这是一条沐浴在母性柔光中的山脉,从临水夫人、太姥娘娘到马仙娘娘,有求必应、泽被四方的光芒中有着慈祥、温和与智慧,作为三大女神之一,马仙崇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广度,承载了柘荣人民太多的期盼。


首届马仙民俗文化节


  柘荣马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2008年8月26日,柘荣县马仙民俗文化董事会举办“柘荣县首届马仙民俗文化节”,其中踩街活动尤其热闹,两万多人分成彩旗队、彩车队、管乐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方阵,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加上无数围观群众,场面蔚为壮观。

  每年3月到8月,正是请仙时节。上山之前,福首、法师齐聚仙屿马仙庙斋戒,先后经过坛场布置、诵读迎仙文疏、法师登坛行科事诸多仪式之后,众人一起上东山求仙。

  迎得仙驾,接仙队伍从东山便把马仙恭送到仙屿马仙庙,终日唱经做供,若干日之后,便在十三境内进行游神活动,然后,重返仙庙,设道场,又继续诵经供奉,并举行祈雨、禳灾、过关、祈福、移星转斗等活动。

  到了送仙之时,诵完谢雨疏表达谢意之后,就是最为隆重的送神巡游仪式。仪仗队、各境地主神轿、舞龙、舞狮、八仙灯、鲤鱼灯、铁技、民间鼓乐等各展其技,鞭炮声、神铳声声震天地,十三境信众队伍浩浩荡荡,其场面蔚为壮观,遐迩罕见。每到一境,沿路设蘸,善男信女手持燃香,虔诚而拜,祈祷赐福。

  马仙文化活动经过历代传承、不断完善,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接仙、游境、送仙为内容的民间道教科仪和民俗文化形式,它将马仙信俗的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幻融入到宏大复杂的场景中,暗示与传递了民间信众们的内心渴望和情感。

  在这个盛大的迎送巡游活动中,全县被分成十三境,十三境村落在马仙庙中设有各自的地主神位,信众们以境为单位,形成以仙屿马仙庙为中心的“祭祀圈”,各境地主宫则成为马仙庙神灵系统在各境的象征标志。通过马仙,民众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联结起来,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马仙与东狮山


  马仙,人称马元君,俗称马七娘,浙江秀州和亭(今浙江嘉兴)人,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七月初七带体升天。

  马仙得道升天的传说,历代以来众说纷纭。康熙时浙江景宁人潘可藻著有《马孝仙传》,其中关于马元君得道升天的描述算是最为神奇和美丽。

  宋建隆元年庚申,七娘出村佣织,得米二升归至庵后山趾石径,左右有两壁立如门,过异人黄冠霞服,跌坐门侧,熟视七娘,谓之曰:“汝有异骨,当证仙道。”遂授以修真法,予丹一粒,服之身忽轻举,须臾可百里……

  马仙信仰传入柘荣,最早的记录见于《霞浦县志》。据清代一个叫魏憬的贡生记述,宋朝末年,柘荣人就已经到浙江景宁鸬鹚迎请马仙入柘。东狮山顶,筑一个小土坛,纯朴的人们虔诚祈求马仙显灵。

  元朝,马仙与本地民间流传甚广的陈小二的故事有了一次交融,马仙信仰在本地已颇具影响。《陈氏宗谱》中的《秀二公闾山回家遗言》已经有了关于马仙迁居东山的记载,马仙作为柘荣的保护神,高居于东山之上。

  东山,因形似狮子又称东狮山。山势雄伟,景象万千。明朝赠副使、游朴之父游德曾赋诗赞曰:“全柘万山罗小队,扶桑千里见微波。”东狮山又以灵岩洞最为奇绝。相传,马仙从浙江的鸬鹚洞入柘,居于此洞。此前,这个洞早有了俗称徐洞主的主人,此洞主以蟾蜍为圣迹,兴云吐雾,夜发幽功。经过协商,相约“若有下山之日,随驾立功”。一时间,东山灵岩,祥云冉冉,群仙齐聚。

  此后的岁月,马仙安居此洞,仙泽天雨,滋润八方,为历代柘荣民众所景仰。而灵岩洞,也因之成为无数信众朝圣的一方宝地。

  元代壬午年(公元1342年),信众们在柘荣西郊小山仙屿上建造了马仙庙作为马仙行宫。正是这个掩藏于绿荫中的小庙宇,成为柘荣民间马仙信仰的历史支点。作为一个信仰圣地和精神归宿,这个小小的庙宇,据史料所载,先后于明崇祯十四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夏、嘉庆二十年,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修葺,作为本地的盛事,这些事件承载入民众的景仰与崇信。而历年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修缮大都未入史料,想必数不胜数。

  清咸丰年间,史载马仙庙宇已经被修得“极为宏敞”。当时,马仙巡境时,柘荣十三境还各演戏一昼夜以谢神恩,之后的每年七月初七,仙庙演戏成为一个民间节日,一个传统。

  咸丰九年,仙庙失火,重建后决定迎马仙到前营袁家祠堂看戏,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1935年,前营袁家祠堂被当时的柘洋特种区区署所占用曾一度终止。

  马仙文化精髓与影响

  马仙是典型的农业神,她的分布也以山区为主,据不完全考证凡有百丈之处必有马仙,祈雨则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孝”、“和谐”是马仙文化的精髓。

  现有文献资料中有关马仙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所撰的《护国夫人庙碑记》中。李阳冰简略的叙述,传达了这个平凡女子成仙得道之起点———孝。

  “仙家贫事姑,行工辟纑机杼事以养,家距鹤溪百有余里,晨往夕返,至食以羹与姑如出釜甄然。”

  此后,这个“孝”字逐渐形成马仙信仰的核心。明朝《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马大仙”条有载:

  “大仙姓马氏,家贫养姑,孝又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倍偿,咯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菽水欢,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

  孝道和良好的婆媳美德是马仙文化的精髓。“孝”的圭臬作用与感化意义,从未在马仙信仰史上消失过。在我国传统的人伦关系里,孝一直是极为重要的道德标杆。马仙的孝顺既是她得道成仙的本原,也是马仙信仰的主要内容及其不断被推动的主要原因。后来,马仙又如何有了祈雨、避灾的农业神形象的呢?

  柘荣有文字记载崇拜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甲辰(公元1004年)。当年柘荣与江淮一样大旱如焚,民众纷纷向上天祈雨,保佑赐福于民。柘荣信众在城西七星墩(后称仙屿)顶设坛,步行240多里路,至浙江景宁鸬鹚岭迎马氏天仙来柘荣仙屿,不日天降甘霖、滋润禾苗,此时马仙显迹於东狮山之巅,当年五谷丰收。此后,柘荣对马仙普降甘霖、驱谴人间瘟疫、保境安民的神奇故事代代相传。

  马仙是福建仅次于妈祖及临水夫人的第三大女神,举行马仙迎送巡游仪俗,是目前福建省乃至浙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形式之一。其信仰的分布范围包括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马仙的信仰形成于唐代,明朝时福建马仙信仰已达到鼎盛时期,到清朝定形的马仙信仰是在受闽浙不同地域文化影响基础之上的一个信仰,不断趋向发展成熟;民国时期马仙信仰开始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马仙信仰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各地新建、重建了不少马仙庙。

  马仙信仰在千年的承传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民俗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马仙迎送巡游仪俗,具有强大包容性,它通过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武术、民间曲艺、民间灯会等文艺形式,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表达民众迎圣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丰登的愿望,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为和谐婆媳、和谐社区树立了典范,有利于乡土和谐向上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