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 >>福建的民间信仰

福建的民间信仰1天
  • 2024年1
  • 福州
  • 福建

       福建是一个充满神仙的省份,这些神仙的信仰和崇拜在福建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福建的神仙包括天公、玄天上帝、三官大帝、碧霞元君、城隍、土地、灶君、财神、观音、泗洲神、哪吒、三平祖师、清水祖师、关圣帝君、妈祖、广泽尊王、武惠尊王、九鲤仙祖、二郎神等等。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妈祖信仰,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福建的民间信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祇和信仰,如崇拜蛇王、猴王、蛙神、石伯、山鬼等。


以下,简单按类别列个清单:


一、水神、海神

闽南近海,大多以海为田,以海为生,在与海交往的几千年里,闽南人最乐于将海神作为自己营生的保护神。

闽南的水神、海神大概有四种:一为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海龙王;二为闽南土生土长的海神妈祖;三为主管水的玄天上帝;四为较罕见的水仙尊王。

水仙尊王并非独一角色,在闽南各地其名讳也多有不同,常见者如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屈原(汨罗江投江)、伍子胥(沉尸河底)、李白(醉酒溺亡)、王勃(渡江溺亡)、大禹(治水)等。


二、医者、药师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界山靠海,湿气重,容易滋生细菌和疾病,当北来的闽南先人来到这片土地时,往往因疾病缠身无法生存。

因此,在医术欠佳的古代,闽南人便寄希望于民间医师信仰。

在闽南保生大帝是最灵验的医学信仰,各地主祀人物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大道公吴夲,其他也包含孙思邈、吴猛、许逊等。

从保生大帝事迹衍生而出的还有飞天大圣、虎神等从祀人物和动物。


三、得道高僧

闽南在唐代以前,俗称“佛国”,佛教在当时当地可谓强大,各大山头及其所属良田基本为寺庙所占,也正因为如此,众多得道高僧从中走向寻常百姓家。

其中最常见的是“三真人六祖师”中的六大祖师公,如三平祖师、清水祖师、李公祖师、黄公祖师、惭愧祖师、显应祖师、惠应祖师、龙裤祖师、章公祖师等。


四、农业庇护神

闽南尽管以海著名,但根子上还是重农氛围,耕读才是闽南人的终极目标,因此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也自然而然地显现在闽南的各个村落。

闽南数量最多的庙宇并非妈祖和保生大帝,而是最被忽视的福德正神庙,即俗称的土地公庙。它们遍布村头社尾,甚至水库、耕地边,小小的空间便已足够。

此外,还有五谷仙帝、五谷神之类的远古华夏先祖,如神农氏、伏羲、女娲等。


五、瘟神王爷

在闽南,还有一大类神灵,被赋予无穷无尽的权力,既做海神又做生老病死的庇护神,其归属类别也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他们便是“王爷公”。

该信俗的典型特点是“送王船”,一般被赋予“代天巡狩”的名号,以姓氏为纽带,称“王爷”,有的说是冤死进士,有的说是瘟神,有的说是清官,常见的如池王爷、朱池李三姓王爷、五府王爷等。


六、历史人物保护神

闽南各村社一般都是同姓聚居,以家族为纽带在迁移过程中,他们一般都会奉原乡历史人物为自己家族的保护神,这些神灵可以是忠君爱国的风云人物,也可以是镇守一方的将领,甚至颇有名望的祖先,不一而同。

其中最常见的如谢安、谢玄叔侄,陈元光及其将校,开闽三王,关羽等。


七、中国传统佛道

基于中华传统的信仰文化,佛教、道教常见的神灵在闽南自然也是随处可见。

如佛教体系的如来佛祖,菩萨,罗汉等,道教的三官大帝,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妈祖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宋初期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本是我国宋代一位道德高尚、人所钦佩的杰出女性。她的大名在千年的岁月变迁中,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千秋不朽”、“万古流芳”(梁启超题天后宫联句)泽被苍生的天上圣母。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道观)。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除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外,泉州的天后宫,宁波庆安的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汕头妈屿岛的天后古庙,汕头市区升平路的老妈宫,漳州漳浦的乌石天后宫为中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道教封号: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亿多人,仅在台湾就有信众1700多万。妈祖信仰流变全球,全世界各地种族纷纷信仰妈祖,祈求妈祖永保平安!



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的全号为「威镇忠孚惠威武烈保安广泽尊王」,一称保安尊王简称除广泽尊王外,尚有郭圣王、郭府圣王、郭王公、郭姓王、圣王公诸称。据传广泽尊王,姓郭,名忠福,生于后唐同光初年(923)出生于安溪金谷。在台湾,广泽尊王的信仰深入民间,其祭典亦极盛。

    郭圣王是“白目佛益外境”,“越远求越显灵”,因此,深受华侨的崇拜。华侨把神像、令旗、香火袋供奉在异域他乡的寓所里,郭圣王会保佑海外游子身体健康、生意兴旺。郭圣王祖庙在凤山寺,在国内已经分炉到台 湾、港澳、江浙、两广等地。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许多华侨赚了大钱发了财,集资在侨居地建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凤山寺”、“威镇坛”、“保安宫”、“广泽尊王庙”,祀奉广泽尊王郭忠福。

    广泽尊王:是中国福建泉州三邑南安的乡土神。又称“保安尊王”。俗称“郭相公”、“郭圣公”、“郭圣王”、“郭姓王”、“翘脚王”、“圣王公”等。

    传说,广泽尊王升天前,是名叫郭洪福的一位牧童(一说为“郭忠福”或“郭干”),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今属安溪县)人。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雇于杨姓地主,他七岁丧父,家境贫寒,帮忙地主放牧。

    杨姓地主欲迁徙祖坟,请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风水师(姓名不详,一说崔芸)择地。但地主吝啬成性,并未善待风水师,甚至还将跌落厕所的羊尸煮熟,供应风水师食用。风水师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后,怒火中烧,不但不帮地主选择吉地改葬,反而将难得一见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诉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

    牧童将父亲的遗骨葬在吉地之后,就和母亲离开了杨家,搬到福建泉州南安诗山落脚。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炼,竟然因为父坟风水的庇荫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时得道升天,牧童的母亲发觉不对,看到他两脚盘著腿而飞升,于是去拉他的左脚,想阻止他离去,但它左脚被拉下来,依然成仙。故其造像为一脚盘腿,一脚下垂的“翘脚”造型。

    成仙后,郭经常显示神迹,受到历代皇帝尊封。清代光绪年间的《郭山庙志》记载,宋高宗时皇宫火灾,尊王灭火救驾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后宋宁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宁宗并封其父母为“太王”、“太妃”。

    民间传说,清朝雍正帝尚未登基时,得了严重的天花,药石罔效,群医无策,正病危时,某夜梦见一少年送来“降痘丹”,问其姓名,答云:“泉州郭干”,梦醒,果然病愈,遍访其人,始知乃广泽尊王显灵,逐加封为“保安广泽尊王”。最后一次受封则在清朝同治年间,累积封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

    每年旧历八月都会举办广泽尊王“封茔祭祖”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闽南泉州安溪县祭拜广泽尊王的祖坟,对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茔祭祖”时,先祭当年地主“杨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杨公,信众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坟而退。

    民间传说,广泽尊王得道升天之后,娶妻妙应仙妃,生了十三个儿子,号称 “十三太保”,以辅佐其庇乡佑民。也有人认为“十三太保”,是“广泽尊王”的分身、化身或是部将,并非其子。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tāo),字华基,别号云衷。生于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卒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于采药之时,羽化飞升。家乡为福建泉州同安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今属漳州市台商投资区。

    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立庙白礁,以祀吴真人。据《白礁志略》云:“绍兴二十年诏立庙白礁,即今之祖庙也。二十一年乡尚书颜定肃公师鲁请于朝,复立庙祀青礁,即修炼处,今之东宫也。”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赐号“慈济真人”。此后传说大道公屡屡显灵圣护国佑民,宋明两朝对其封赠不断晋级。相传开禧年间(1205~1207)漳泉大旱,漳泉民众聚集慈济祖宫祷求大道公,幸受庇佑,连降雷雨,五谷大丰。宋宁宗加封“英惠候”。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敕封保生大帝。

    据说,白礁慈济祖宫供奉的开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镇白礁祖宫,二大帝分迁台湾学甲,三大帝享祀青礁。《学甲慈济宫沿革》云:“保生大帝台湾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位于台南学甲之市区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开基祖神像(开基二大帝),于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护佑民族英雄郑成功之部分忠贞军民,自大陆渡海来台,在学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将军溪头前寮登陆。先民定居学甲后,先建简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显赫,香火益盛,乃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建为堂皇庙宫。”



清水祖师


    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清水祖师菩萨,台湾则称为「祖师公」、「祖师爷」。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师庙中,祖师爷的分身,别称「三代祖师」、「蓬莱祖师」、「显应祖师」、「昭应祖师」、「辉应祖师」、「普庵祖师」。

    相传清水祖师俗姓陈,在安溪蓬莱祖殿原名为荣祖(一说为陈昭或陈昭应(其实昭应是南宋皇帝赐封的法号),法名“普足”,宋仁宗庆历四年正月初六诞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小姑乡。陈荣祖自幼在大云院出家,后有小成,于是便到高太山结茅筑庵,闭关静坐,后经大静山明松禅师指点,参读佛典三年,终于悟道。明松禅师授他衣钵,并告诫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弃万缘,以利物济世为职责”,陈应便在麻章施医济药,普救贫病,麻章人士尊他为“麻章上人”。宋神宗元丰六年,清溪(福建安溪,南宋时期更名为安溪)彭莱乡(后更为蓬莱,也是受清水祖师影响)一带大旱,乡人请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称为“清水祖师”。

    清溪蓬莱刘氏便献张岩山,筑一精舍,延请麻章上人居住,并更名“清水岩”,这就是蓬莱祖殿的由来。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八年,行医救世、独力募化、修桥铺路,人人称便,泉州、漳州、汀州一带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国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说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岁。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泽,屡次奉报朝廷,敕赐“昭应广慧善利慈济大师”封号。

    另根据台湾三峡祖师庙说明,清水祖师是北宋京都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曾追随宋丞相文天祥义举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转战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师生前隐居于福建清水岩,死后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国家,敕封为“护国公”昭命于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称他为“祖师公”,其庙宇称为“祖师庙”,但只是台湾信众的另一种说话,清水祖师安溪县志记载确实出身庙宇。



三平祖师


    唐代高僧义中禅师,敕谥号为广济大师,民间俗称之为三平祖师公。俗家本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闽,义中于唐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诞生在福唐(今福清县)其父任。时值甲子岁正月初六日。他在襁褓中就不食荤腥,即所谓“胎素”也。到了德宗贞元十三年丁丑岁,他随父亲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于玄用禅师门下,剃发出家,这年他才十四岁。直他二十七岁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他先修三摩钵提,做得安心虑;后修奢 摩他禅那,达到正定寂止的境界。于是他顿明心要,肩杠锡杖,云游天下,拜师修证。在十八年间,他遍访海内高僧,不仅精研了佛教的经、律、,也修证了禅学义理,经历了世事沧桑,终于使他“妙造空中,深了无碍”了。

    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大颠禅师无疾圆寂,年九十三岁。次年,唐敬宗李谌即位,改元宝历,义中离潮州游漳水。他见到新兴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选定开元寺后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云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门户,聚徒传教。直至会昌五年乙丑岁(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毁灭佛,强迫僧尼还俗。其时义中弹师早已有所觉察,并做好准备,虽然他这时己年上花甲,仍坚定不移地率领一干僧尼,徒步循涧进入平和,避居化外蛮荒之地,以坚持佛法禅学。他们在深山林中披荆斩棘,日夜钻行,好几天难见天日,僧尼们皆巳精疲力,还找不到一处可立足存身。有一天,他们在溪涧中盥栉净身,义中禅师忽见水面上飘浮着无数樟花在回旋,心中大喜,对僧们说;“上游有樟树林,定是个好去处。”于是,僧尼们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来到大柏山麓,只见四围青山,中间一片肥沃,山水极佳。义中禅师选定龟蛇峰间建立寺院,开荒辟田。又续收容逃难来的僧尼,达三百余人。从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讲学,保护了大乘一脉真传。
原先这一带居住着一种被称之为“蛮獠”的少数民族,他们过刀耕火种的生活;还有一种更为原始的民族,被称为“大毛人”“毛氏”,他们以搜集野果和狩猎为生。起初,他们对于侵入自己领域的汉族僧侣极为恐慌,产生恶感,便肆意袭击、骚扰,想把撵走。但唐时僧侣皆习武护院,义中禅师武艺尤为高超,轻易治服了蛮獠和毛人。因此流传着祖师公斗于鬼窟,降伏众祟,擒蛇侍者和毛侍者的神话。所谓“蛇侍者”,大概是指当地崇拜蛇图腾的“蛮獠”,而“毛侍者”就是大毛人。

    后来义中禅师又派人传授他们桑耕知识,使他们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山区瘴厉为害甚大,人民缺医少药,往年一旦瘟疫流行,尸首枕藉,万户萧疏。祖师公精通岐黄之术,辨症施治,活人无。当地人民尊彼为神,迄今还有许多信士到三平寺拜求药签,以奇难杂症,香火因而越来越旺。

    唐宣宗李忱即位后,改元大中,三年已巳岁(公元849年),降诏恢复禅教。漳州重建开元寺,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荐义中禅师是位“嗣达摩正统,继南宗衣钵”的高僧。于是漳州刺史郑薰恭请义中禅师主持开元寺,完成修缮之事,使寺宇焕然一新。郑薰又将义中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至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义中已逾八十高龄了,他思己所创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层岩修葺三平寺。咸通十三年历十一月初六日,广济大师归寂,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

    广济大师示寂后,门人弟子在三平寺后修建了祖殿,单檐重檐,面阔三间,殿中塑广济大师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舍利子葬于塔殿的石龛下,至今香火鼎盛,历千年而不衰。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茸殿宇。



临水夫人


    陈靖姑,小名陈十四,民间称之娘奶、奶娘、夫人奶、临水夫人、陈奶夫人、顺天圣母等。宋代以后,陈靖姑受到朝廷敕封,历代统治者均为其加封,因此,陈靖姑的尊称或封号甚多,如: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陈夫人、天仙圣母、临水陈太后、顺天圣母、碧霞元君等。

    相传,陈靖姑出生于闽县藤山下渡(今福州市仓山区工农路一带),被视为闽东与闽江流域第一保护神。古田临水宫坐落在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大桥镇在唐代称作临水。人们普遍认为临水夫人的信仰形成于唐朝后期,其时传播范围主要是在闽北与闽东两大区域,即以福州方言为主的方言区域。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陈靖姑受到朝廷敕封为“顺懿夫人”(一说此封号为闽王鏻所封)之后,临水夫人的崇拜活动开始升级,其信仰范围随之扩展,有关陈靖姑的灵异传说亦日趋完善。迨明、清时期,临水夫人屡受朝廷敕封,神阶一直达到极顶的“圣母”、“太后”,足以与福建的另一女神莆田湄洲的妈祖林默娘相媲美,其信仰范围也辐射到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清末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临水夫人的信仰随着福州地区的移民飘洋过海传播到了台湾、东南亚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顺天圣母宫观有5000多座,特别是台湾临水夫人宫观数以千计。全球的临水文化信仰者有8000多万之众,遍及26个国家个地区。

    近年来,陈靖姑信仰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陈靖姑信仰遍及福建、浙江、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各国,信仰者达几十万,目前,台湾有大小临水宫130多座。陈靖姑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九鲤仙祖


       九鲤湖是福建仙游县的著名旅游景点,据传说,九鲤湖是神仙们修炼的地方,因此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和信仰。

       九鲤仙祖被认为是九鲤湖的主人,被广大信众尊奉为神仙。在福建的民间信仰中,九鲤仙祖被视为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幸福的神仙。因此,许多信众会前往九鲤湖祈福、许愿、烧香等,以求得神仙的保佑和庇护。

       福建的民间信仰中,九鲤仙祖还被视为能够指引人们迷津的神仙。仙游九鲤湖、福清石竹山、福州于山,就有祈梦文化。



泗洲神信仰


       福建闽南一带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关于泗洲神起源的传说颇多,一说“河泊所尊奉之神也”,二说“南海观音入闽为泗洲大圣”,三说“始自唐代云游僧泗洲大士”。因之用“泗洲”命名神庙和用“泗洲大圣”尊称佛僧,后遂相沿成俗。泗洲神到福建之后还常被赋予超自然的灵性和超人的能力。



哪吒信仰


       哪吒闹海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其信仰习俗在福建闽南地区尤为盛行。

       在泉州地区,哪吒被视为镇水之神和驱邪之神。人们认为其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可以驱逐邪恶、保护平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泉州地区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庆祝哪吒诞辰。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寺庙祭拜哪吒,祈求平安和健康。



福德正神信仰


       福德正神是福建闽南地区普遍信仰的一位财神。据说福德正神曾是古代一位富商巨贾,他乐善好施、慷慨大方,死后被玉帝册封为财神。在福建,人们认为福德正神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因此常在商店或家中供奉他的神像。



七仙女信仰


       七仙女是福建闽南地区重要的神话人物之一,她被视为美丽、聪明、善良的象征。据传七仙女是玉帝的女儿,她因为私自下凡与董永相爱而被玉帝罚下凡间。在福建,人们认为七仙女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吉祥,因此常在婚礼或庆典活动中表演七仙女的故事。



蛇王信仰


       福建的蛇王信仰与当地的水神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蛇王文化。在福建的一些地区,如福州、莆田等地,人们将蛇王视为水神,认为蛇王能够掌控水源和降雨,保佑农作物丰收和人民平安。在这些地区,蛇王信仰与水神信仰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福建的蛇王信仰与当地的祖先信仰也有关联。在福建的一些地区,如闽南和闽东地区,人们将蛇视为祖先的化身或守护神,认为蛇能够保护家族的平安和繁荣。

       福建的蛇王信仰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密切相关。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蛇类的生长和繁衍。福建的蛇类资源丰富,这也为蛇王信仰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通过对蛇的观察和了解,认为蛇具有神秘的力量和灵性,能够感应自然现象和保佑人类。



猴王信仰


       福建的山区和森林中,猴群分布广泛,人们对猴子的观察和了解也较为深入。猴子灵活好动、善于攀爬和跳跃,与人类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因此被视为具有灵性和神力的动物。猴子的形象也被赋予了神奇的特点。一些地方将猴子视为“通天大圣”,认为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和智慧。在一些古老的庙宇和祠堂中,猴子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成为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象征。

       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猴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如在福建的灯节中,人们会用彩灯制作猴子造型,进行表演和展示。人们还会模仿猴子的动作和声音,进行舞蹈和表演,以此祈求家庭平安和丰收。

       福建的地方戏曲丰富多彩,其中闽剧、莆仙戏、梨园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在这些戏曲中,猴子的形象经常出现,成为剧情发展的重要角色。如在闽剧《盘丝洞》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一个机智勇敢、善于斗争的形象,成为了戏曲中的经典角色。

       福建的佛教和道教中,猴子都被视为灵性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在福建的武夷山景区中,有一座名为“猴子石”的景点,据说是由一只灵性的猴子化身而成。人们相信在这里祈求猴子神灵能够保佑平安和健康。

       福建的工艺美术品以精美独特著称,闽南剪纸、闽南木雕、福州软木画等。在制作这些艺术品的过程中,艺术家们经常将猴子的形象融入到作品中。如在闽南剪纸中,剪纸手法刻画猴子的形象,寓意吉祥如意和驱邪避灾。

       福建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南少林、五祖拳等武术流派。一些武术流派中,猴子被视为灵性动物,模仿其动作和形态以训练武术基本功。如在南少林的大力金刚掌中,模仿了猴子的动作和神态,以此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蛙神信仰


       在福建的民间信仰中,蛙神被视为能够保佑人们丰收和富足的神仙。

       福建的南平市延平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蛙神信仰。在延平区的樟湖镇,人们曾经有崇蛙的习俗,一度将蛙神视为城的保护神。然而这种习俗仅在樟湖镇溪口村保留下来,并且与另一民间俗神张公结合在一起,被视为蛙神。



石伯信仰


       在福建的民间信仰中,石伯被视为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和顺利的神仙。福建的武夷山地区,人们信仰一个名为“石伯”的神祇。石伯又称“石母”,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为“石头之祖”,统御群石。在武夷山的许多岩壁上,都有“石伯”的形象,被当地人尊崇为“石伯公”。

       在武夷山的岩壁上,石伯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盘腿端坐于山峰之巅、脚踏祥云、神态慈祥的女性。她的身后往往有灵鸟相伴,身旁则是山峰陡峭、奇石林立的景象。在她的胸部和腹部,有时会出现一些神秘的符号或图案,被人们解释为“石母纹”或“石头纹理”。

       在武夷山的岩壁上,石伯的形象还经常与当地的土地神、山神等神祇信仰联系在一起。在某些岩壁上,人们可以看到石伯与土地神、山神并列出现,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祇体系。

       相传很久以前,武夷山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旱,当地百姓生活困苦。当时,有一位老妇人来到岩前村,告诉村民们只要将稻谷、花生等五谷杂粮供奉给她,就可以让武夷山重现生机。村民们信以为真,便将五谷杂粮供奉给了老妇人。不久之后,武夷山果然恢复了生机,人们认为是老妇人显灵了,便称她为“石伯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