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宁波人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夜晚,举国上下,家家户户都要畅叙一堂,共赏明月,同食月饼,欢度中秋佳节,以享天伦团圆之乐。可是浙江省宁波地方欢度中秋节,却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说起原由,还有一段故事哩。
传说,南宋宁宗所有时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今宁波)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热爱故土。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今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
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赶路,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今年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思盼到夜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从此以后,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一直从南宋延续到现在。
上海祭月、烧香斗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说,民间“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元朝时候,月饼巳成为中秋节必吃的美点。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厦门中秋博饼
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
众人团聚玩会饼博状元,这是厦门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
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源于厦门的“博饼”,随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年多来台湾也很盛行。
广东传统中秋习俗
荡秋千
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月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大显身手。
拜月娘
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在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摆上水果、云片糕、月饼;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烧瓦塔、燃烟堆
在农村,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时点燃。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点燃。
剥鬼皮
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百姓受尽欺凌,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有蒸熟的芋头。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舞火狗
广东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以感谢狗对瑶族人的养育之恩。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养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村寨举行舞火狗活动,据当地老人讲,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历史。
树中秋
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
合肥中秋"摸秋"、吃包河无丝(私)藕
皖北地区的中秋节晚上,青少年们到田里摸点瓜果之类生吃,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不管丢了多少,也不叫骂。皖南一带的“摸秋”却另有深意。在中秋佳节,盼望生儿育女的少妇,便设香为供,携手拜月,然后闭着眼睛在篱笆瓜架下摸索。摸到南瓜,因南与男同音,便预兆生男孩;摸到峨眉豆(扁豆),因峨眉古来是美女的代称,便预兆生女孩。“摸秋”之余,妇女们还摘南瓜与峨眉豆,分赠想生儿女的女伴;长辈们还指使孩童,捏起泥人,放在南瓜上,几人抬着,一路灯笼火把,敲锣打鼓,送到新媳妇家里,以示预祝,谓之“送子”。
合肥人在中秋节除吃月饼外,还要吃包河无丝(私)藕。传说包拯晚年,仁宗封赏功臣要把半个合肥城封给包公。包公要他的后代自食其力,拒绝皇上的村赏。但仁宗一定要封赐,最后把一段护城河封给他。皇上金口玉言,再不领封,便有抗旨之罪。
包公万般无奈,只好领封,但心里很不安。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经过再三考虑、对藕荷作了规定;河藕能吃不能卖,包拯铁而藕无丝(私)。说也怪,别地的藕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无丝。从此,合肥地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包拯后人恪守包公这一遗训,并在中秋这夭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冰心无私”。包河里的藕也只是送给乡邻吃,从不卖钱。这一美德,人们竞相效法,遂成风俗。
南京中秋摸秋习俗
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桥为最盛。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为旧院所在地。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遂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玩月桥。
清以下,赏月之风仍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饼。月饼以瓜埠“赖月”,民国时期以“金陵套饼”为上乘。
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园“摸”(以摸“偷”瓜果取乐)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戏盛传颇久。
各地少数民族的拜月习俗
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中盛行着祭月、拜月的风俗。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就有“拜月”的习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