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 >>99%的闽南人不知道的中秋习俗

99%的闽南人不知道的中秋习俗1天
  • 2024年1
  • 厦门
  • 泉州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小名八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意味着团圆与思乡。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流传着许多广为人知的风俗习惯,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为闽南人,以下这些习俗,据说99%的闽南人都不知道!

来看看你知道几个呢


1、吃 羊 肉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实中秋节吃羊肉是传统标配。这个习俗自元末而起。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欲联合全国民众反抗力量,将写有“八月十五夜月圆杀鞑”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用月饼传书送到全国各地,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推翻了元朝的野蛮统治后。因为羊肉是鞑子的主食,因此,除了中秋吃月饼之外,大家也通过吃羊肉来庆贺“八月十五杀鞑”。


2、拜 月

     拜月一般是闽南妇女的活动。自古以来,闽南人对月亮格外崇拜,尊称为月娘、月娘妈。传说嫦娥奔月宫后,思念人间的丈夫后羿,就传信要他在中秋月夜制月饼供月,从而嫦娥下凡,夫妻团圆共享月饼。由此,民间在中秋节敬月娘,吃月饼,以示团圆。中秋佳节,花好月圆,闽南人几乎家家户户在庭院的天井中摆上香案,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点香祈祷,虔诚祭拜月娘妈,企盼月娘妈给全家人带来好运气。 


3、蒸番薯芋包

中秋节前后正是番薯芋成熟的时候,“芋”在闽南话中和“路”、“护”谐音,俗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此外,芋头往往是一个大芋头周边连着很多小芋头,在闽南人看来这寓意着多子多孙。中秋团圆时吃芋,寄托着人们庇佑子孙、人丁兴旺大团圆的美好期盼。


4、烧 塔 仔

过去中秋,闽南孩童有烧塔仔的习俗。他们聚集在一起捡拾碎砖旧瓦,叠成塔的形状,盖到七层就不会往上高了。每层都留出很多空隙,把柴草放入其中点燃,火便从空隙吐射而出。待砖瓦被烧红时孩子们又撒上盐粒,顿时“噼里啪啦”之声不绝于耳,非常有趣。相传,“烧塔仔”的习俗源起元朝末年,当时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相约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后来便成为中秋习俗流传下来。


5、听 香

“八月十五,听香吃芋”,其中这“听香”说的就是中秋夜的一个习俗。中秋月圆之时,闽南的古俗中,妇女中秋夜“听香”之举颇为盛行。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附近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具有游戏的意义。


6、中秋博饼

闽南博饼,相传是郑成功为宽慰士兵的思乡之情而发明的一种游戏,后来逐渐在民间流传。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的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情感,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很多外乡人来闽南,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打动。


评论